光大银行又被罚640万元!涉掩盖贷款质量,重组贷款激增两倍超200亿元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光大银行又“吃”罚单。
近日,因存在掩盖贷款质量等违规行为,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被处以640万元罚款,同时该分行原行长朱慧民、副行长邹建旭被给予终身禁业处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光大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屡踩合规“红线”,年内遭罚没金额累计已超2500万元。
除了屡收罚单,光大银行包括两任原董事长在内的十余名中高层也被查,本次处罚点名的朱慧民及邹建旭亦位列其中。
此外,光大银行5年内已五次更换行长。内控有待改善,光大银行业绩也有所承压,不仅营收连降三年,2024年其零售业务利润锐减逾90%,重组贷款激增两倍多。
被罚640万 遭禁业原高管落马
4月3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显示:因存在“授信管理不到位,掩盖贷款质量,票据承兑业务贸易背景审查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遭到“双罚”。
具体来看,深圳金融监管局对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机构罚款640万元。对朱慧民、邹建旭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对张含玥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对牛敬章、周永平、李世根、茹玮岩给予警告。记者梳理发现,该罚单是深圳金融监管局今年以来开出的最大一张罚单。
值得注意的是,开年至今光大银行已多次被罚,受罚对象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均有所涉及。
就在刚刚过去的3月底,光大银行扬州分行因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被处罚款40万元。无独有偶,今年1月光大银行扬州分行还曾领罚60万元,原因是该行存在“以贷款或贴现资金等转作存款或保证金,虚增存款”等违法违规事实。
同样是在1月,因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光大银行永州分行被处罚款30万元。随后的2月,由于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被处罚款1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银行还曾于1月底收到巨额罚单。彼时,因涉及“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等11项违法违规案由,该行总行层面被央行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00余万元,并处罚款1677多万元。
除此之外,近年来光大银行多位原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查,其中就包括本次被给予终身禁业处分的朱慧民及邹建旭。
公开资料显示:朱慧民在光大系统任职近20年,曾担任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因严重违纪违法于2021年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官方通报指出,朱慧民将贷款审批、投融资等权力当作牟取私利的筹码,与不法商人沆瀣一气,大搞利益输送等。
而与朱慧民有着长期工作交集的邹建旭,曾历任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总经理、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务,其在朱慧民“落马”一个月后,同样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据不完全统计,光大银行“落马”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有总行原副行长张华宇、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夏伟、首席业务总监张博、信息科技部业务经理陈玉河,以及原呼和浩特分行行长张翎、鄂尔多斯分行行长刘波、南宁分行行长苏树德及周江涛、无锡分行总监王峰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光大银行两任原董事长先后被查。2024年12月,唐双宁因贪污、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今年3月,李晓鹏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营收三连降 重组贷款激增两倍
2019年以来,光大银行行长职位频繁更迭,五年内已更换了五任行长。业内人士指出,频繁换帅可能导致公司战略执行缺乏连续性。从业绩来看,近年来光大银行面临一定压力。
据梳理,光大银行营业收入已连续三年下降。数据显示:2024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下降7.05%;2023年营业收入为1456.85亿元,同比下滑3.92%;2022年营业收入为1516.32亿元,同比下滑0.73%。
2023年,光大银行归母净利润出现上市后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8.96%至407.92亿元。相比营收持续下滑,2024年该行归母净利润由降转增,同比增长2.22%至416.96亿元,但较之2021年14.73%的增速仍略显乏力。
去年3月,光大银行董事长吴利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聚焦大公司、大零售、大场景三大重点领域,推动建立具有光大特色的数字金融发展新模式等。不过,该行零售业务利润却大幅收缩。
据披露,2024年光大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为550.96亿元,同比下降15.17%,在总营收中占比40.69%;零售金融业务利润为2.81亿元,同比锐减95.83%,仅占全行利润总额的0.55%。
零售业务盈利不振,一定程度上受信用减值损失所“侵蚀”。2024年,光大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信用减值损失虽较上年减少20多亿元,但仍高达310.34亿元。同期末,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40%,高于全行1.25%的平均水平。
此外,光大银行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均与上年末持平,但不良贷款余额492.5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76亿元;逾期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0.59%,比上年末下降0.68个百分点。
记者注意到,报告期末光大银行已重组贷款和垫款余额为219.59亿元,较上年末的65.51亿元激增154.08亿元,增幅超235%;占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比例从0.17%,大幅攀升至0.56%。
有行业人士认为,重组贷款通常是由于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而进行的调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银行重组贷款大幅增长,可能意味着银行面临的潜在不良贷款风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