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半马”之后
人形机器人半马(半程马拉松期间,身高1.7米的灵宝CASBOT SE没有摔倒,如灵宝CASBOT创始人算法工程师王羽琪所愿。这是赛前他和团队预料到的,惊艳的是电池的续航能力和硬件的稳定性,“原本预期两台机器人轮流走3—5公里,结果第一台自己一口气走了5公里”。
回想4月19日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王羽琪的语气中依然透着惊讶。
当天清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在北京亦庄鸣枪,20支机器人战队与1.2万名人类选手同场竞技,在21公里赛道展开耐力与技术的终极较量。尽管比赛中出现多次意外,在公众的注视下展示出人形机器人的种种不完美,但也意外走红。人形机器人半马看似是秀场,其实也是考场。
21公里的“技术拆解”
凌晨3点半,灵宝机器人CASBOT SE出发去比赛现场,早上6点在等待处就位、检查关节,7点42分正式从起点出发。
8点左右行走1公里,8点56分4公里,9点13分5公里,更换另一台SE,12点27分站在了赛道终点。由于种种原因,SE的首次半马成绩是8公里2小时25分。“不求最快但求稳定”,灵宝CASBOT联合创始人兼COO张淼赛后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第一个完赛的是天工Ultra,21公里用时2小时40分42秒,亚军是来自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赛前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对N2的预期是3小时左右跑完,最后的成绩也确实如此。
身高1.2米,体重约30公斤,穿着童鞋,这是外行对N2的最大印象,对内行人来说,全赛场唯一一个全程无需人类陪跑、独立完成比赛的机器人选手,才是N2的标签。
本次比赛全程超21公里,一共有18个弯,转弯角度至少有90°,跑道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最大坡度≤9°。
这意味着采用双足步态的人形机器人要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要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每一处起伏都是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要知道天工Ultra 1月22日第一次尝试半马时用了8个小时。
为了参加半马,王羽琪和SE也做了不少准备,但没有特意改造。
“这次是SE第一次走这么长的距离,准备时多是在园区或调试区的跑步机上,尽可能地模拟一下实际情况,参加比赛对SE来说是一个全面的挑战”,话虽如此,王羽琪和团队的另外两个小伙伴从一开始就对模型的稳定性有信心,“我觉得它在比赛中不会摔”,王羽琪说。事实证明SE做到了。
质疑、狂欢和认知突破
发令枪响的瞬间,赛道被切割成两个平行世界。一侧是人类选手的彩色洪流,另一侧是机器人方阵的机械韵律:天工Ultra以1.8米身高形成视觉压迫,“0306”小巨人凭借75厘米的迷你体型“卖萌”……
现场,不少市民早早等在路边,网上人形机器半马的热搜不只出现在当天。
“机器人专干人类想自己干的:写诗、作画、跑马”“好好扫你的地不行吗?”“难怪投资人朱啸虎不看好,下围棋、翻跟头、跑马,这跟工业、经济和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赛后出现了一些声音,“机器人半马洋相百出:躺倒、掉头,股民:周一天要塌了”“暂时不担心被替代了”“四个轮子不香吗?”
也有表达乐观态度的,“未来可期”“技术都是一点一点积累来的”“敢于尝试就值得点赞”。
姜哲源是一直期待这次比赛的,“无论热度高低,我们觉得其实是需要这样一场比赛的,我觉得真的需要把各家机器人拉出来遛一遛。如果没有这样的比赛的话,大家就会发现谁更会做营销,那么谁的公司关注度更高,大家就认为谁的技术更好,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像我们这样默默无闻、长期在技术一线耕耘的公司可能就会受到一些影响”,他对媒体说。
如此广泛的公众关注是灵宝CASBOT没想到的。“关注会让我们有小压力,但更多的还是动力。舆论分化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的认知差异,但我们认为这是技术前沿探索的必经阶段。”张淼从两个角度看待。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看来,人形机器人参与马拉松赛事不仅是技术展示,更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他提到五点:技术验证与推动、标准制定与产业规范、应用场景的拓展、公众认知与市场培育、产业生态的构建。
从赛道到产线
“抛开具体表现,能参加比赛意味着自信,不管外界是鼓励还是批评,本质上是公众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关注才可能有潜在的市场,才能进一步推动产品完善。”比达分析师李锦清强调了认知突破。
比赛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直接又快速。
“一上午我们就有大几十台订单,而且直接定金付过来了,超过了预期。”姜哲源对外透露。根据松延动力的目标,2025年卖出千台左右,半马以后公司的目标没有调整,目前已经有700多台订单。
放大到行业,优必选和乐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机器人的工作效率约为熟练工人的70%”,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说。优必选2025年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为下一步更大发展做准备。
目前,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在加速。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北京、深圳有10余家企业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企业也相继发布。
反观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和新兴科技行业数据服务商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0多家企业获得超60亿元融资。
历史总是以踉跄脚步踩出新的通途,人形机器人亦如此。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