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推动民企与国家重大项目“双向奔赴”
在5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今年我们还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郑备说。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积极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从核电到高铁,从新型基础设施到前沿技术攻关,民营企业以其创新活力和市场化思维,成为促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的“生力军”。
制度创新也在持续赋能民营企业发展,随着法律保障、政策优化、长效机制等方面系统性改革不断落地,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国家重大项目“双向奔赴”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一方面,法律与政策共同为民营经济发展护航。从法律保障上来看,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从今年5月20日起施行。该法实现多个“首次”突破,首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首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首次在法律中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无疑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系列政策优化创新也为民营企业开拓发展空间提供制度支持。例如,近年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修订,推动了铁路、核电等领域向民企开放。浙江三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中民间资本股比提升至10%,杭台高铁以民营控股模式运营三年客流量超5000万人次,这些都是制度型开放的标志性成果。随着最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落地,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有望进入更多领域,收获更大商机。
另一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从“示范探索”走向“常态参与”。
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参与生态。具体而言,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如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
二是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层面持续推进系统性服务机制创新,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往哪投、怎么投”的决策难题,从信息供给、流程优化、要素保障等多维度构建精准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效能与信心。
三是强化要素支持力度。例如,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要素和资金保障机制,优化民营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服务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参与标准制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等。
总之,从制度创新到实践突破,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正加快构建起“法治护航—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的完整生态链。未来,民营企业需把握战略机遇,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