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币圈资讯  > 科创板主题公募基金_科创板 公募基金

科创板主题公募基金_科创板 公募基金

下周公募基金参与科创板,该如何挑选

挑选参与科创板的公募基金,核心要领在这里

科创板今年内肯定要开板,因为资金门槛要求,只有近300万数量的股民符合进入科创板的条件,通过公募资金进入科创板也就成为很多普通投资者较好的选择,那么如何挑选呢?

因为首批能够参与科创板的公募基金数量不多,目前一共就只有6家公募基金获得书面反馈,其他的基金公司虽然在申报中,但相对来说进展会更慢,所以可供选择的公募基金范围本身很小,非常便于选择。接着说具体怎么选公募基金,关键在于这里:

首批参与科创板的公募基金,要投资的肯定是科创板的公司,而科创板目前获受理的一共就44家公司,能参与科创板投资的公募基金面对的投资标的是一样的,比如说现在的A股有三千多家公司,不同的基金投资不同的股票,会造成业绩较大的区别,但科创板能选择的就这么几十家公司(首批肯定不会超过100家),那么大家肯定都会全部配置,每家公募的配置情况都差不多。

既然是这样,差别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打新。因为科创板散户是不能线下申购的,而机构可以,那么谁能申购到的科创板公司股份多,谁潜在的收益就会高一些,这个时候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公募就会在早期占优,按照这一个逻辑的话,选择参与科创板的公募基金首选知名的规模大的基金。

首先要弄清楚,你是要挑选科创板?还是科创板基金?如果是科创板基金,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是公司实力,规模大的公司,市场号召力和行业地位也高,尤其是行业头部平台,这个道理都懂;

第二个是投研团队,权益类业务管理能力突出的团队,在科创板投资研究上也会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第三个是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啥样的,如果擅长选股,尤其是对成长股有独特见解的基金经理更受推崇;

第四个是看发行渠道,费用低、便于自己购买也是重要因素。

当然,从目前来看,首批基金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科创板的标的有限,所以限额发行的基金肯定更合适。

首批七只科创板基金获批,你会选择投资吗

首批7只科创板基金新鲜出炉,市场又躁动了,基金公司又准备来一波宣传了。

恰巧刚写了一篇关于科创板基金的文章,说说个人观点。

先说结论:不会投,也不建议普通投资者朋友买。

如果实在有钱闲得慌,浅尝辄止即可。

不买的原因之一:科创板真的成熟吗?

当年A股的创业板,从概念提出到首批企业IPO,经历10年之久;

作为成熟市场的香港股市,其创业板也是足足谋划了10年才推出。

后来的战略配售基金,从设计到推出也至少经历了3年。

而在2018年11月之前,“科创板”这三个字根本没有对外界提出。如果快的话,再过两个月,首批科创板企业即可上市交易

科创板从无到有,仅用时八个月,是否过于仓促?

目前的科创板还只是1.0测试版,未来一定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所以,对于科创板基金,不妨观察一下,至少观察半年到一年,再做打算,现在不要贸然参与。

不买的原因之二:科创板公司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科创板,顾名思义,主要服务于科技类公司。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业务有想象空间、有潜力,但其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很大。

对于公司上市,科创板采取的是“包容性原则”。

包容性,这个词用得好,呵呵。

啥叫“包容性”?说穿了就是放宽上市条件呗!业绩差、不赚钱、市值低,都可以“包容”。

但这样一来,科创板上市公司可就鱼龙混杂了,质量参差不齐。

这不,还没上市,就有科创板拟上市公司被质疑财务造假。

就算市值高、有估值、有大量风投参与的公司,质地一定好吗?

按照科创板上市“差异化”的标准,去年估值分别达200亿元、30亿元的ofo和锤子手机,完全可以上科创板,但如今他们却深陷泥潭,命运叵测。

就连马云的阿里巴巴及一票创投大佬都陷进去了,咱还能指望基金经理的眼光比马云强?

反正我不信。

不买的原因之三:史上最严退市规则

我们知道,A股公司退市,至少要经历当年、次年、第三年连续亏损,经历ST、*ST的过程,以及此后漫长的停牌、重组、复牌、再停牌的拉锯过程,到最终退市,没个三五年下不来。

如图,1990年~2018年,A股平均每年仅有2.6家公司退市,退市率仅为年均0.075%。

但科创板退市就干脆多了。科创板的退市制度,被誉为“史上最严”。

只要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成交量、市值、股东人数、股价等指标触及退市标准,直接终止上市。

这种局面,我们在A股是很难遇到的。因为A股即便要退市,还有个“壳资源”,壳炒作会让它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科创板可没有什么停牌、恢复、再停牌等退市环节,更没什么壳资源炒作,不符合标准,直接拿下。

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一家科创板公司即将退市条件,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会不会选择疯狂出逃?

如果资金大幅流出,则会造成公司成交量、股价、市值的进一步减少,进而把公司推向退市的边缘。

可以预计,科创板的退市比例一定大大高于A股——换句话说,基金踩雷退市股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作为投资人的我们,产生意外损失的概率也会较大。

不买的原因之四:战略配售基金的前车之鉴

高调的科创板基金,让我想起了去年同样更高调的6只战略配售基金。

去年6月,我自己就买了一点汇添富战略配售基金“尝鲜”,拿到今天,持仓收益只有5.2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达到了20.44%,不少主动型基金收益更是超过25%。

这6只战略配售基金,除了申购一些诸如“中国人保”这种新股之外,绝大部分的钱都买成了债券。虽然去年的下跌没啥损失,但年初以来股市的上涨,基本也跟他们无关。

根据基金报告,2019年一季度,这些战略配售投资的权益类产品(如股票),平均仅占基金总资产的2.18%。

基金经理能力的不足、经验的缺失、基金定位的桎梏,是导致基金表现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虽然你的定位是“战略配售”,但首先你是一只lof基金,你有责任为投资人赚到应得的收益。

当初基金公司宣传战略的溢美之词,如今我们根本看不到。

实际上,当2015年提出“互联网 ”战略之后,一众基金立马推出了互联网 系列基金,但后来的表现用一塌糊涂形容,一点不过分。

其中发行规模近200亿的“工银互联网加股票基金”,持有至今甚至巨亏70%!

基金经理不是神人,他们面对新事物、新领域、新规则,一定要有个磨合的过程。

盲目追逐热点的后果,只有一地鸡毛、一声叹息。

这些基金经理如果连股票都炒不好,面对A股“Plus”的科创板,能有啥好的表现?

总之,我们中小投资者,还是别去凑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