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出炉:103条“红线”划定 剑指行业痛点
《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向业内下发了《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负面清单’”。
整体来看,2025版“负面清单”系统梳理了人身保险产品设计、条款、定价及报送环节的103项违规问题,涵盖条款表述模糊、责任设计异化、费率测算失真、报送管理混乱等核心领域。
“这已经是监管部门连续第5年印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从2021年版的73条到如今的103条,呈现出监管动态治理,不断细化、从严的趋势与导向。”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负面清单”既是人身险公司产品开发的对照参考,也是监管部门进行产品管理的重要抓手,旨在遏制误导销售、侵害消费者权益及市场无序竞争,倒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提升产品透明度与公平性,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负面清单”持续扩容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约5.7万亿元,其中人身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占据行业绝对大头。
“‘负面清单’正是通过明确禁止性要求,来强化人身险产品的合规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负面清单”涵盖人身保险产品的全流程,包括条款表述、产品设计、费率厘定及报送管理等,是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的重要参考。
记者注意到,首版“负面清单”发布于2018年。彼时,原银保监会对人身险产品列明了52条开发设计“红线”,并于2019年建立了人身险产品通报制度。2021年起,原银保监会发布2021版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并持续至今。
从数量上看,近年来“负面清单”持续扩容,从2021版的73条到2022版的82条,再到2023版的90条,2024版增至94条,直至如今2025版的103条。金融监管总局明确要求,各公司要认真对照“负面清单”持续加强对产品精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升合规经营意识。各公司总精算师要切实履职尽责,持续提升专业性、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做好产品的全周期管理。
“监管持续更新‘负面清单’体现出动态治理思路,高频更新更是反映出监管部门对市场风险的前瞻预判与快速反应。”龙格表示,通过逐年细化规则堵塞漏洞,引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遏制创新擦边与市场乱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负面清单’也是险企进行产品管理的重要抓手。”某人身险行业资深从业者在受访时表示,“负面清单”为行业未来产品开发方面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可以提高保险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避免“踩雷”。对消费者来说,也可以提前预判,减少纠纷。
新增内容直击行业痼疾
相较2024版“负面清单”,2025版“负面清单”新增了9条内容。其中,涉及产品条款表述2条,涉及产品责任设计2条,涉及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3条,涉及产品报送管理2条,另有6条表述进行了调整。
“从‘负面清单’更新趋势来看,是愈发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体现出行业重点关注的一些新问题和新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版“负面清单”新增内容集中围绕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近年来监管持续推进的“报行合一”、万能险条款设计、健康保险等方面。
“问题导向是其核心思维,但根本目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王国军表示,如在健康保险方面,以往产品设计存在既往症定义不明等问题,导致健康险理赔纠纷频发。2025版“负面清单”第24条明确提出,“健康保险的既往症未明确表述为‘指在本合同生效日之前被保险人已患且已知晓的疾病’”,其中“且已知晓”为新调整内容。
“整体来看,新增的9条内容,呼应了2024年银保渠道手续费恶性竞争、万能险变相加保套利等行业痼疾,对行业来说是一种针对性补漏。”龙格说。
“报行合一”成关注焦点
与2024版“负面清单”新增内容重点涉及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和包含慈善赠药服务的医疗险不同,2025版“负面清单”新增内容要求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在条款报备时报备附加费用率与实际的费用率应一致。此前保险公司费用率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支付给销售渠道的手续费,或者销售人员的佣金。
记者注意到,在新增的表述中“报行合一”相关内容有5项,其中多项涉及费率厘定,包括“交费期间10年及10年以上的长期险,预定附加费用率集中在首年或前两年,与实际情况相悖”“银保渠道部分保险期间和缴别下,佣金手续费比例较高,产品设计审慎性不足”等。
“过去,由于人身保险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保险公司费用管理普遍较为粗放,实际费用超出了产品报备时的水平,出现‘报行不一’的情况,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是虚假费用、虚假投保、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龙格表示,监管此次将相关内容列入“负面清单”,正是要求备案材料与实际销售一致,防止保险公司通过多口径报送虚增费用或变相返佣,遏制渠道套利与销售误导,倒逼机构规范费用列支与渠道管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有利于保险公司防范费差损风险,倒逼其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
记者注意到,从2023年8月开始,监管部门就相继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关于银保产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在银保渠道、经代渠道落地“报行合一”。
“从当前来看,‘报行合一’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王国军认为,“报行合一”并非简单要求执行与备案的备用水平一致,更需要保险公司在设定费用比例时做到合理与审慎。此次2025版“负面清单”列入“银保渠道部分保险期间和缴别下,佣金手续费比例较高”划定红线,正呼应了个别险企在推进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时为提高竞争力而调高产品佣金比例的现实。
与此同时,“报行合一”严格执行的逻辑还在产品报送管理维度有所体现。比如,2025版“负面清单”增加“销售渠道同时报送‘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中的多个不符合‘报行合一’相关要求”“对不予备案但已经开展业务的产品,未及时停止销售”。
平衡创新与风险是未来重点
谈及当前人身险业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一些痛点,不少专家都强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比如大多数险企的产品集中在增额终身寿险、重疾险、医疗险等“老三样”,且产品形态、保障责任也较为相似。
“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产品的开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很多保险公司,特别是小保险公司倾向选择‘跟随策略’,复制市场上已有的成功产品。”某资深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长期以来,人身险业“渠道为王”的模式让保险公司过于依赖销售渠道,而忽视了产品本身的打磨和创新。
“消费者对同质化产品往往难以区分优劣,保险公司最终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漩涡,价格战又会进一步压缩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削弱其创新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上述业内人士坦言。
“当前寿险业产品同质化严重,面临创新与风险平衡的困难。”王国军建议,对险企而言,要鼓励差异化保障创新。比如,可建立条款通俗化标准,强化精算假设穿透管理;再比如,可运用AI技术监测销售误导,优化动态产品退出机制。特别是对精算师而言,要多多到一线调研,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市场需求的产品。
孟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