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出手谨慎 创投市场频现“A ”
近日,浦东创投集团参与完成上海恩凯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恩凯赛药”A 轮融资。恩凯赛药募集资金将用于推进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及新产品管线开发,加速NK细胞药物临床转化。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创投市场近年频现“ ”甚至“ ”“ ”轮次,集中出现在半导体、生物医药、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赛道。部分创业企业难以一次性满足下一轮融资门槛,技术研发与商业化验证周期长,遂通过多次“ 轮”融资延长发展周期;同时,一级市场估值推高迹象明显,机构出手谨慎却不愿错失好项目,于是以“小步快跑”方式完成融资。
“ 轮”融资扎堆
近两年,Pre-A 、A 、A 、B 、B 等案例屡见不鲜。7月9日,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1亿美元A 轮融资;同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小雨智造亦于近日完成亿元级A 轮融资,由滴滴出行领投、北京信产基金跟投。
按常规节奏,企业融资路径多为天使轮、A轮、B轮直至D轮,每一轮估值递增;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Pre-A 、A 等过渡轮次。“选择A 、A 轮融资的企业一直存在,但近两年出现频率显著提高。”新尚资本总经理茹华杰告诉记者。
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发生591次“ 轮”融资,“ 轮”融资占比总融资交易数的15.79%,相当于每6.5次融资就有一次“ 轮”投资。其中,“A ”轮为投资事件最多的轮次,仅2025年上半年就发生331起“A ”轮融资,超2024年全年“A ”轮总数的80%。
从行业分布看,连续出现3至4个“ 轮”的项目多集中于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领域。“这些赛道技术门槛高、市场潜力大,却需要持续资金支撑研发与市场拓展。”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唐劲草表示。
在受访专家看来,“ 轮”密集出现,意味着企业原本完整的一轮融资被拆分为两次甚至多次完成,融资周期被动拉长。
机构出手谨慎
对于这些获得市场青睐的创业企业而言,原本拿一笔钱就能走完一个阶段的周期,为何如今却需要多次融资?
茹华杰介绍,按照以往对融资轮次的界定,A、B、C、D轮标准明确,代表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轮次间往往代表着里程碑式事件的达成,并且在估值逻辑和估值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首先,融资估值与后期发展预期的不匹配是一大原因。在业内人士看来,企业在同一轮进行多次融资,这或许意味着企业业务或产品尚未达成新的里程碑,此前融资资金不足以支撑企业达成这一轮融资的里程碑目标;企业无法在显著高于上一轮估值的情况下推进融资,因此不得不继续保持原有估值进行融资。“例如,融资要从A轮迈到B轮,市场对企业的技术突破、产品价值有更多要求。如果企业相较此前没有取得明显突破,那么A轮融资的延长成为更好的选择。”茹华杰说。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选择“ ”轮融资对于企业而言并非完全“迫不得已”。“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企业研发成本大,资金投入大,产出周期长。通过同轮次‘ ’的方式多次募资,企业既可以通过更充沛的储备资金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产品技术突破,也可引入战略机构,推动资源整合,加快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达成。”茹华杰说。
其次,一级市场“稳健”“维稳”的投资偏好也导致了当下“ ”轮等“投早投小”行为频现。“投资人永远都是希望以合理价格进行投资的。项目以原有轮次融资的估值为基础,对于有兴趣的投资人更具吸引力。‘A ’轮时加入,既能享有A轮融资以来企业发展的成果,又以更加‘实惠’的价格加入,也契合投资人既要项目展望更明确又要估值有吸引力的投资心态。”茹华杰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VC(风险投资开始追求稳健,这其实也是对以往过火“估值”的“降温”和“矫正”。
“在创新药、机器人等高风险赛道,投资人更加注重企业的稳定性和长期增长潜力。通过‘ ’轮融资等策略,投资人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保持对企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唐劲草表示。
“小步快跑”成常态
“现在融资不是冲刺,是马拉松。”一家割草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对记者说。公司原型机刚落地,团队原计划一次性募集500万美元用于中试,却被FA(融资顾问建议拆成两步:先做200万美元的小批量验证,再谈后续300万美元。理由很简单——投资人要看到实物才肯掏下一笔钱。
这套“小步快跑”的逻辑背后,是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双重考量。对投资人而言,原型机到商品的跨越风险极高,没人愿意一次性押注;对创业者而言,每一小步都是生死线。“200万美元只够活18个月,可是从接触投资人到交割就要半年。”上述创始人算了笔时间账,这意味着“钱到账那天,就得开始找下一轮”。过去三个月,他见了十几家机构,每次路演1小时起步,“研发进度被反复打断,团队每天都在‘双线作战’”。
FA对记者表示,除非是头部明星项目,否则现在没投资人敢“一把梭哈”。行业共识是“先给一点,跑通再给一点”,本质上是用轮次分摊风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投资经理认为,这种环境已筛掉“草根创业者”。“如今能非常顺利拿到融资的初创团队,背景基本上是C9(九校联盟毕业或大厂高管出来创业。赛道冷、质地一般的公司很难拿到融资。”
多名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建议创始团队精心打磨技术、补齐团队架构,尤其是科技类公司尽量补齐CFO、CMO等核心成员,同时也要适当降低公司估值,认真思考公司的商业模式,探索出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