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门票黄牛”代抢群:屏幕被密密麻麻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占据
7月11日,《法治日报》记者加入了一个100多人的门票“抢手群”,之后每天都有约二三十位新人加入。在记者“卧底”的一周内,群主不定时发布订单,每天至少有十组订单发布,最多可达三十组。
“提前把客户的信息输入我的联系人那一栏,到点了直接勾选会抢得更快,抢到一个人的门票给60元,抢到一组报单,之后统一结账。”
每有新人入群,群主就开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科普”起相关规则。
就在记者刚熟悉相关流程后,群主便通知全体成员——“来活了,到点准时抢票,客户催死了,按组抢按组结。”紧接着,群主便发来数十组包含目标景点、预约人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预约时间的订单信息,一组少则三人多则六七人,也就是说,一次性至少三四十人的个人信息被没有任何遮挡地散发到这个百人大群中。
一过放票时间点,群内便有了动静,抢票成功的群员纷纷晒出预约成功的截图,群主回复“私聊转账”。不多时,群主将转账的截图发在群里“激励”其他“抢手”,截图显示,一名成功抢到5张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以下简称国博的“抢手”,立刻收到了300元佣金。
在记者“卧底”的“抢手群”中,短短三天时间内,群主密集发布了包含多个热门文博场馆在内的抢票订单,范围覆盖全国各地,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赫然在列。
订单的价格根据难度水涨船高,在记者所在的“抢手群”里,一些容易抢到门票的景点和博物馆被归类为最简单的一档,用群主的话而言“有手就行,就跟捡钱一样”。不过这种订单的佣金也相对较低,“抢手”抢到一张只有5元的佣金,故宫博物院的佣金则为一张15元。国博等热门场馆的预约订单,因放票时间短、预约名额少,竞争激烈,被划入高难度区间,成功抢到一张可获得60元至70元的报酬。
而消费者想要拿到这些票还需要大幅加价。依据记者在别处“黄牛”了解到的情况,一张免费的国博门票一般要加价一二百元才有“黄牛”帮抢,其他热门景点门票也是如此。成功抢票后不退不换,游客若因个人原因无法出行概不退款。在这个过程中,“黄牛”做的是“无本生意”,赚取的却是最大头的利润。
“旺季一天至少几百单,有时候单子太多接不过来我都会推掉一些。”说起暑期“业绩”,手里有多个“抢票群”的“黄牛”陈宁(化名带着炫耀的口吻说道,平日里的单子数目零零散散,有时候好几天也不见得能接上一单,但是一到假期,订单量则急剧增多,“代抢业务就是在寒暑假等旺季时挣钱,我寒假十天就赚了5000元,暑假月入两三万元轻轻松松。我有一个同行,恰巧一条代抢视频火爆了,找他的人数都数不过来,一个月赚20万元都不在话下”。
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在当下实名制预约的规定下,游客需向“黄牛”提供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在内的敏感个人身份信息。其中部分“黄牛”甚至需要收集游客的电话号码,以便其进行抢票操作。大量敏感的公民个人信息就这样暴露在一个又一个鱼龙混杂的“抢手群”中,极大地加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在记者潜入“抢手群”的一周内,亲眼看见同样的个人身份信息在好几个不同的“抢手群”内流转。
据记者统计,一个“抢手群”内,单日最多就有63条包含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的个人信息出现,一周内群内暴露的公民身份信息累计超300条。高峰时段,屏幕被密密麻麻的“姓名 身份证号码”占据,每条信息都清晰完整、在数百名群成员面前暴露无遗。
从记者近日“卧底”经历来看,从社交平台引流目标客户到社交软件,再将场次信息分发至多个“抢手群”,趁机赚取差价,“门票黄牛”们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甚至有“黄牛”称,在旺季“一日几百单,十天轻松赚上万元”。景点代约俨然成了“黄牛”们的“淘金项目”。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