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结构性回暖,政策加码绿色科技
2025年6月30日,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的IPO受理系统迎来年内申报高峰——单日新增受理企业41家。整个6月,三大交易所共受理企业上市申请150家。叠加1-5月受理的27家,上半年获受理的IPO企业数量达到177家,同比增幅约4.5倍。
在发行端,节奏保持平稳。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新增上市企业51家,与2024年同期的52家基本持平。
多位业内专家预计,全年新股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相比2024年将稳中有增。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资本市场在政策引导下的阶段性回暖,更深刻反映了实体经济寻求资本赋能、加速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变化。
政策加码:IPO申报迎窗口期放量
2024年,我国IPO市场迎来了一场寒潮。全年仅有100家企业成功登陆A股,募资总额675.53亿元,创下2014年以来的新低。监管趋严、节奏调整成为市场关键词,企业上市路径明显收缩。
然而进入2025年,风向悄然转变,IPO受理数量逐月递增,其中6月更是成为“爆发月”。市场普遍认为,这一变化是政策周期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今年以来监管层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明确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另一方面,6月受理量激增存在显著的“窗口期效应”——以2024年12月31日为财报基准日的企业,需在6月底财务数据有效期内完成申报。这一传统的申报高峰规律,在今年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板块分布看,北交所成为本轮IPO受理的“主阵地”,上半年共受理115家企业,占比高达65%,科创板和创业板各受理21家,沪市主板和深市主板分别受理9家和11家。地区分布上,浙江省以35家企业领跑,广东、江苏紧随其后。行业层面,制造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电子、工业机械、特种化工、高端制造、汽车零配件与设备等领域。
结构更迭:绿色企业领跑上市潮
随着受理潮的涌现,IPO在审企业队列迅速扩容。截至7月6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IPO在审企业数量已达到318家,一批财务稳健、增长清晰、契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优质企业正崭露头角,成为资本市场的“潜力股”。
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此轮IPO队列中备受瞩目的企业之一。作为国内户用光伏领域龙头,正泰安能市占率多年保持行业第一,业绩表现十分亮眼。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7.04亿元、296.06亿元和318.2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53亿元、26.04亿元和28.61亿元,盈利规模逐年增加。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正,2024年达到118亿元,彰显商业模式的健康度与可持续性。此外,正泰安能已于近期完成战略焕新,锚定“全球综合能源服务领导者”的长期愿景,进一步打开了公司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正泰安能探索“乡村共富”新模式,平均每户为农户增收1000-3000元,真正实现让闲置屋顶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作为本轮IPO浪潮中募资规模最庞大的“巨无霸”,华润新能源拟募资245亿元,刷新了深交所首发上市募集资金的最高纪录。据了解,华润新能源是港股上市公司华润电力的全资子公司,是华润电力旗下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风力、太阳能发电站的唯一平台。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华润新能源控股发电项目并网装机容量达2820.69万千瓦,其中风力发电项目2156.6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664.0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规模均位于行业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IPO热潮中,华电新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标杆企业已成功登陆A股,引发广泛关注。公开信息显示,华电新能是央企中国华电集团旗下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7月8日,华电新能公布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按3.18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华电新能此次IPO预计募集资金约158.01亿元,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其最高募集资金总额可达181.71亿元,将成为今年以来A股最大IPO项目。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正成为新能源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以华电新能为代表的电力能源企业密集上市,不仅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的倾斜,也预示着未来更多绿色产业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规模化扩张和技术升级。
加速转型:资本精准灌溉硬科技
2025年上半年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健前行,呈现出“优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在全面深化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IPO发行节奏更趋科学合理。更重要的是,政策的指挥棒精准指向“硬科技”及“绿色低碳”领域。这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力量,开辟了高效的融资通道,更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速了实体经济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同时,将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 6政策措施,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这一系列举措清晰传递了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全力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坚定导向。
专业机构观点亦印证此趋势。德勤报告预计,2025年,新股发行将延续以质量为先、支持科技创新的宗旨,并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A股IPO数量及融资规模相比2024年将稳中有增。
由此可见,今年上半年IPO受理量的显著攀升并非普惠式回暖,而是政策精准引导下的结构性复苏。北交所依托"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优势,正成为大量中小科创企业的上市首选;而沪深主板与科创板、创业板则更聚焦成熟期科技企业及传统产业升级龙头。这种分化,恰是中国资本市场从“量”到“质”深刻转型的缩影。
当政策导向有精准的罗盘,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低碳的深水区,流向科技攻坚的主航道、流向实体制造的坚实土壤,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正加速向资本市场聚拢。这不仅是一场IPO数量的回暖,更是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转向——中国需要的上市公司,必将是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石。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