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到“浙BA” 大众赛事燃动夏日文旅消费
近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等纷纷迎来最新一轮比赛。从场内到场外,从线上到线下,票根撬动文旅体商,大众体育的热情催热了赛事经济。
“苏超”、“浙BA”火热进行
“现场氛围太燃了!”南京市民尹女士在7月20日观看“苏超”第七轮苏州队对镇江队的现场比赛时收获了难忘的记忆。
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由江苏省体育局与江苏省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江苏13个设区市各派一队参加。据统计,在本届“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仅占29席,其余球员由学生、外卖员、程序员等业余爱好者组成,门票维持在5元至20元不等。
截至7月20日20点33分,尹女士所处的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观赛人数达32169人,观众为运动员鼓劲助威的声音不时在场馆上空回荡。当晚举行的另外两场“苏超”比赛,观众热情也十分高涨,常州队对徐州队、扬州队对南京队的现场观赛人数分别达到40253人和27178人。
在“苏超”火爆之际,“浙BA”也在近期拉开大幕。
“‘浙BA’现场真的太热闹了!看到球员进球,真为他们感到开心!”自媒体博主小豆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记录道。
根据“浙BA”赛事安排,7月进行“百县大战”预选赛,11个设区市的90支县(市、区代表队决出11支冠军球队,各设区市在冠军球队外整合其他县(市、区球员组建一支市级联队。随后,8月8日到2026年2月将举行城市争霸赛,11支县级冠军球队和11支市级联队共22支队伍混编开展比赛,最终决出总冠军。小豆在现场观看的便是“浙BA”嘉兴赛区揭幕战——嘉善队对海宁队。
杭州赛区的观赛热情同样高涨。记者从锦江酒店获悉,在“浙BA”杭州赛区开启日(7月11日,公司旗下在杭酒店的平均出租率超过93%。
大众赛事释放夏日文旅消费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苏超”赛事热度持续高涨。尤其是在7月第一个周末,“苏超”第六轮焦点战——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的比赛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观赛人数超6万,刷新“苏超”联赛单场上座纪录。
“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以供给来拉动需求,‘苏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
“苏超”赛事期间,举办城市均推出了针对客队城市居民、省内外球迷的免费游景区福利。同时,各地文旅、商务、交通等部门大力引客流、促消费,让比赛票根成为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催化剂。
例如,7月5日,南京抓住主场比赛契机,推出“票根经济 文旅市集”组合拳,全市接待游客79.1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达9.8亿元;镇江推出2025宜游镇江文旅消费季,7月19日西津渡景区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纳入检测的夜间消费集聚区接待游客相较前一个周六增长22.68%。
企业也在大力把握赛事机遇。复星旅文旗下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度假区推出了“苏超”主题特色套餐,即凭借“苏超”观赛凭证,消费者就可以享受住宿、滑雪、娱雪优惠价,活动横跨“苏超”赛季全周期,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度假区还丰富了“苏超”专项服务。“今年暑期客流同比增长50%以上。暑假以来,阿尔卑斯雪世界和ClubMed太仓度假村每周末都达到爆满状态。”上述负责人说。
由于“苏超”一票难求,第二现场的相关市集也为商户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展示品牌、销售产品的新平台。
7月19日至20日,在与苏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仅一路之隔的苏州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西广场,一场名为“苏州超级夜”的主题市集为没有门票的市民游客提供了周末看球的好去处。主办方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主题市集汇聚了60多个主题摊位,并设有32平方米的LED巨屏与专业音响,直播中甲与“苏超”赛事。
携程数据显示,5月10日以来,江苏旅游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上升,其中机票、酒店及景区门票等细分领域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从交通出行来看,江苏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4%,多个城市表现亮眼;住宿市场同样回暖,全省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3%;景区门票销售增长尤为显著,淮安以82%的同比增幅位居榜首。从城市维度观察,常州、宿迁两地旅游订单量整体增长,同比分别上升2%和3%,展现区域旅游市场的复苏活力。
以大众体育赛事联动地方文旅、提振消费,“苏超”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6月28日,“浙BA”火热开打。7月6日,浙江发布《“激情浙夏 快乐消费”2025年暑期促消费行动方案》,提出拓展赛事消费场景,启动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发放赛事消费券,发展“赛事 文旅体验”“赛事 服务消费”等融合模式,引导赛事场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配套推出“赛事票根”专项优惠。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旅游管理学科负责人周永博表示,如今的体育赛事不只是竞技活动。当大型公共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产业生态深度融合,所释放的能量将远超体育赛事本身。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精准洞察群众需求、创造性转化地方文化基因,持续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能够让“体育 ”成为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的新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