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金融服务格局生变:数字化、智能化帮银行“瘦身”

金融服务格局生变:数字化、智能化帮银行“瘦身”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信息发现,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有311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关停,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范围覆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

  业内人士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下,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银行通过裁撤部分经营效益低、功能冗余的网点,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银行重塑网点架构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更新了金融许可证信息,以机构退出日期为准,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已有311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关停,较2024年全年总数2533家多出近600家。

  具体来看,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有305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退出,占比9.81%;股份行、城商行分别有157家、121家分支机构终止营业,占比分别为5.04%、3.89%;农商行获批关停的分支机构最多,达2490家,占比80.06%。

  谈及银行分支机构关停的原因,某国有大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银行网点出现人流量下降、客户消费习惯改变的现象,客观上要求银行重塑网点架构。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加快了线下网点整合,其中部分网点因为重复布局等因素被合并或撤销。”

  此外,在净息差收窄、银行经营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低效益网点成为银行的负担,为实现降本增效,银行通过裁撤冗余、低效益网点来优化资源配置。“适度减少物理网点可以压缩成本,同时增强线上渠道服务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说。

  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新型服务模式

  “线下网点加速退出意味着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依靠物理网点进行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的模式逐步让位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银行服务模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渠道变更,更是银行业整体生态的重构。”曾刚表示。

  在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近年来,银行离柜交易量增长迅速。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总额2626.80万亿元,同比增长11.13%。

  “当前有条件的银行都在加紧推进数字化建设、布局AI。例如,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线了AI客服,其能满足客户全天候的业务咨询,同时还可以提供情绪价值和陪伴。随着手机银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选择性裁撤低效益网点是大势所趋,科技发展推动银行网点从数量覆盖向价值重构转型。”上述国有大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渠道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分支机构的加速关停并非是金融业务与服务的收缩,而是服务渠道的转型升级,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部分网点被裁撤的同时,不少新增网点涌现,多家银行加速网点下沉,在空白县域加大了投入。例如,2024年工商银行网点新增覆盖11个空白县域,网点县域覆盖率升至87.4%。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服务老年客户方面,银行物理网点具有不可或缺性。

  “现在每天来网点办业务、咨询产品的有一半以上是中老年人。”中信银行北京西城区一家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尤其是老年客户,他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使用不熟练,尽管我们的手机银行终端有适老版本,但还是有很多老年客户愿意来网点办理业务。”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教来到网点的老年客户操作手机银行。有的老年人总担心自己在家操作手机银行会出错,来银行让我们帮忙看着,他们才安心。”上述工作人员说。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