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刺激,长效抗抑郁的“脑起搏器”——中国团队首创抑制性DBS开辟抑郁症治疗新路径
抑郁症,这一困扰全球数亿人的精神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心理治疗的个体差异等。毛之奇教授团队和罗敏敏教授团队紧密合作,取得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抑郁治疗的研究成果,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2025 年 8 月 15 日,原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毛之奇教授团队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euron》上发表题为 “Optimized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hibition Produces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Mice” 的研究论文。毛之奇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提出了创新的神经调控模式治疗抑郁症的理念和想法,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研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靶向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策略——抑制性 DBS(i-DBS,仅需约 2 小时短时刺激,即可在抑郁小鼠模型中快速缓解症状,并维持长达数天。这一 “短时 — 长效” 的刺激范式,有望显著减少患者对设备的依赖,降低副作用风险,为抑郁症及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毛之奇教授团队成员杨昊南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为研究的实验顺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过程中,毛之奇教授团队与罗敏敏教授团队紧密协作,共同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他们将 DBS 与光纤记录技术结合,实现了在刺激的同时监测 ACC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活动,成功避免了临床研究中常遇到的电刺激伪迹问题,为刺激参数的实时优化提供了可能。通过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实时监控,团队不断测试与调整不同波形和参数,最终确定了一组不对称但电荷平衡的双向波,能够快速、强烈且持久地抑制 ACC 锥体神经元,从而实现了的高效抗抑郁效果。团队将其命名为抑制性 DBS(inhibitory DBS, i-DBS。
在两种经典抑郁动物模型中,仅需一次约 2 小时的 i-DBS 刺激,即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改善抑郁样行为,且疗效可持续超过 3 天,在不同模型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与泛化性。这一发现不仅为症状特异性的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提示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参数组合,以实现对更多核心症状的稳定且长期缓解。此外,团队还优化出一种 “兴奋性 DBS(excitatory DBS” 模式,该模式能在正常动物中诱发快感缺失等抑郁样状态,进一步证明了 DBS 参数在决定疗效方向上的重要性。
在机制层面,团队首次利用新近鉴定的抑制性标记分子 pPDH,追踪 i-DBS 在全脑范围内的信号转导,发现其可将局部抑制信号扩散至多处情绪相关脑区(杏仁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从而在神经网络层面实现抗抑郁效果。这一发现深化了我们对 DBS 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多脑区协同调控策略奠定基础。
该研究提出了临床 DBS 的全新 “短时 — 长效” 刺激范式,在显著提升疗效的同时,有望减少患者对设备的依赖,降低副作用风险,改善长期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团队的一系列研究系统阐明了前扣带回(ACC在奖赏贬值异常及抑郁状态调控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确立其作为干预靶点的理论基础。这一机制与技术的双重突破为 ACC 靶向精准干预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抑郁症及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