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穿越周期显韧性 提质增效开新篇——建设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解读

穿越周期显韧性 提质增效开新篇——建设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解读

  当全球经济的浪潮于变局中奔涌,当我国金融业步入低利率周期,如何于风浪中掌稳舵、于静水下练深功,成为衡量一家大型金融机构战略定力与经营智慧的核心标尺。

  近日,建设银行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经营业绩。在这份备受瞩目的“期中答卷”里,建设银行以其坚实的业绩增长、优化的业务结构和稳固的风险防线,深刻诠释了何谓“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报告显示,建设银行坚定不移地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增强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建设为根本遵循,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中向好,展现出穿越周期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经营业绩稳中向好 核心指标彰显发展韧性

  面对经济新常态与银行业息差收窄、增速放缓的深度变化,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特别是净息差收窄促使银行必须要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创造转型。建设银行摒弃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资本消耗的外延式增长路径,坚定地转向了通过质量、效率、结构等多维度变革,实现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正如该行行长张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所言,建设银行将进一步优化经营策略。在资产端,稳总量、优结构、拉久期、增收益;在负债端,抓核心、夯基础、控期限、降成本;在收入端,稳基本盘,拓增长点;在服务端,坚持客户深耕和产品组合策略。坚决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优质服务锻造核心市场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各项关键经营指标企稳向好,展现出卓越的经营韧性和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规模指标上,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44.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52%;其中发放贷款总额27.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6.2%。负债总额40.8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3%。其中吸收存款30.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值得一提的是,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建设银行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其贷款与债券余额占比近九成,配置高度集中于核心生息资产,资源更加精准地流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推动规模与效益的协同并进,实现稳健经营。

  盈利能力上,建设银行通过提升量价平衡发展的能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上半年,该行实现经营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实现了双双正增长。具体来看,上半年该行集团口径下实现经营收入3859.05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2.18亿元,同比增长4.02%。拨备前利润达到2901.03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1626.38亿元。净利息收益率稳定在1.40%的合理水平,季度环比降幅收窄至1个基点,边际企稳迹象显现。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ROA和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0.77%和10.08%,在保持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优良的资本回报效率,各项核心指标继续保持均衡协调,在可比同业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建设银行始终不忘与股东共享发展成果。作为一家股改上市已二十周年的大型银行,建设银行坚持以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积极回馈广大投资者的长期信任。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总额已超过1.3万亿元。继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分红超千亿元后,建设银行2025年将进行两次分红,此次中期分红比例将继续保持30%的较高水平,充分彰显了其作为优质蓝筹的长期投资价值。

  服务实体精耕细作 奋笔书写“五篇大文章”

  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始终牢记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高质量的金融供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科技金融的赛道上,建设银行陪伴企业“共成长”。该行大力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创新性地推动客户服务、业务流程、产品渠道、组织机构、考核评价“五维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报告期末,科技贷款余额高达5.15万亿元,较上年末高速增长16.81%;服务科技型企业超30万家,同业领先。同时,通过承销市场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落地首单科技创新资产支持证券、完成9只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设立备案等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以“股贷债保租”的综合金融工具箱,全周期陪伴科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在绿色金融的画卷中,建设银行着力绘就“新图景”。 秉持“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愿景,该行持续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5.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88%,增速远超全行平均水平。上半年参与承销的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规模约2355.56亿元,自营债券投向绿色领域的规模超2,500亿元。凭借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卓越表现,建设银行的明晟(MSCIESG评级维持在全球银行业最高的AAA级,市场评价持续保持全球领先。

  在普惠金融的沃土里,建设银行躬身耕耘“希望田”。该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功能持续优化的“建行惠懂你”综合化生态服务平台,已成为广大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掌上融资顾问”。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7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0%,服务客户数达到366万户。建设银行在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的同时,持续推动减费让利,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在养老金融的蓝海中,建设银行精心构筑“安养港”。 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三位一体”布局,该行着力提升三大支柱业务的综合竞争力。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存入金额保持同业领先;建信养老金管理的第二支柱资产规模突破6500亿元,母子协同拓展的年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53.96%。同时,全面提升线上线下适老化服务水平,“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已扩容升级至222家,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全方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在数字金融的浪潮下,建设银行勇当转型“排头兵”。 以“人工智能 ”为突破口,建设银行正加快推进集团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千亿级参数的“建行金融大模型”已累计赋能授信审批、智能客服等274个业务场景,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风控水平。“双子星”平台——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APP月活用户达2.43亿户,同比增长14.40%。同时,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累计消费笔数5.22亿笔,位居同业第一;并大力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相关贷款余额达8523.77亿元,较年初增长13.44%。

  内涵发展固本强基 构筑行稳致远“新优势”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对于一家志在基业长青的银行而言,风险管理是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更是其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建设银行以前瞻的视野和主动的作为,构建起全面、智能、协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上半年,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平稳可控的良好态势。“我们积极主动管控信用风险,资产质量整体保持稳健。”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集团不良贷款率为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81%,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不良与关注类贷款“双降”,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曲线。更为关键的是,在总营收和拨备前利润实现正增长的背景下,建设银行进一步加大了信用减值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至239.40%,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资产质量指标“两降一升”背后,离不开数字风控技术赋能和风控体系的持续完善。

  技术的赋能,让建设银行的风险管理变得“耳聪目明”。该行加快推进企业级智能风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对客户和业务风险的智能化监控预警水平,探索打造“线上 线下” “数字 人工”的协同风控新模式。数据显示,目前建设银行98%以上的不良客户在风险恶化前就得到了有效预警,实现了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体系的完善,则为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建设银行持续完善覆盖全面范围、嵌入全部流程、推动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三道防线”的协同管控,加强母子公司、境内外机构的协同控险,不断提升集团一体化风险管控能力。

  站在上市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建设银行用一份企稳向好的中期答卷向市场表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在于一时的规模冲刺,而在于行稳致远的久久为功。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金融力量,为股东、社会和广大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