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行动推动我国制造业以“智”提“质”、加“数”转型
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重中之重就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为此,我国专门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目前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中原鞋都”小工厂里的“智造”密码
这家位于河南睢县的制鞋中小企业,正是我国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之一。过去裁剪靠人工,误差大,毛边缺口多。如今的智能冲裁设备误差小于0.5毫米,面料纹路完美对齐。光是这一步,每天就能节省10平方米面料。过去,缝合鞋面需近30名工人。如今,智能化产线让工人减少一半,电脑针车速度提升到原来的3倍。“鞋面鞋底贴合”过去全凭工人手感对齐。如今,视觉扫描只需2秒,机械臂抓取、按压,严丝合缝。
智能鞋厂负责人邹银芳称:“这是我们所有智能化设备大数据总控室,采用自主研发的3D工业相机全方位成像技术,通过采集数据、视觉软件转换成运行轨迹,一键导入生产系统,智能线就可以自动化生产了。”
老纺织厂智能“新生” 企业扭亏为盈
在山东这家有40年历史的纺织厂,过去纱线断点靠人工对接,质量检测靠肉眼。如今,光电探测自动识别问题纱线,智能化捻接器精准掐断,半秒无缝对接。
车间运转主任王玉红称:“你看,我们打结的地方看不出来吧?这样就是说没有偏粗的,整体的纱条是均匀的。”
过去,这台980锭的细纱机停机换锭要二十多人。现在,智能设备可“不停机更换”。
全自动生产线虽然初期投入高,但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小快轻准”方案助中小企业数智化跃升
杭州临平区这家服装厂正在赶制新款羽绒服。传统产线有130多道工序,全靠人工排产,一旦“换款”,工位和设备都要重新调整,第二天才能确认质量。智能产线大模型根据工人“能力值”智能派工,“换款”只需10分钟。企业转型离不开政府“精准帮扶”。当地邀请服务商上门指导,整合近200家服务商,细分方案供企业按需选择。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负责人李亚亚称:“中小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一定是落到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所以里面会做很多很小的应用展示。”
杭州已有592家企业启动改造,近半数完成验收,跨过数字化门槛。目前,我国已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转型场景,培育“小快轻准”解决方案1万余个,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晓昌称:“基础级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在关键工序和环节部署了数控装备、自动化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为了让生产环节能感知、可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