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需求猛涨小区却没空间,有的安在路边不好用也不方便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扩容”争议多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一直是居民吐槽的高频话题。近期本报接到多个小区居民的来电,有的居民呼吁在小区外安装充电桩,有的居民却反映小区外安装充电桩不好用也不方便。记者探访发现,不论老旧小区还是新建小区,居民对小区外加装充电桩的诉求和顾虑各不相同。充电桩到底该怎么安?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反映
缓解充电难却加剧行路难
安装在西城区新风街人行道上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近日引发了行人与居民的争议。
北京三帆中学坐落在新风街旁。道路只有六七米宽,被分成三部分:一条通学路,一条机动车单行道和一条人行道。紧挨着校门口的人行道上安装了40个充电桩,几十米的路段密密麻麻停着好几层非机动车,把人行道占得满满当当。骑车的家长没地儿停,只好找缝隙“加塞”,步行的家长有的站在电动自行车夹缝里,有的干脆站到机动车道的白线上。一位家长说:“上下学高峰期这里本就拥堵,自从安上充电桩,电动车更多了,路更难走了。”
家长李先生告诉记者,停在校门口的电动车大多来自周边居民。“一停一整天,把人行道彻底堵死了。”他十分不解,“这条路是孩子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为何在如此狭窄的人行道上安装充电桩?”
新风街小区的居民陈女士则认为,这条路上安装充电桩是“最优解”。新风街小区建成至今已有40年,分多个院落,其中1号、2号和3号院紧挨学校。记者注意到,三个院落空间狭小,公共空间几乎都用来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仅2号院有一处充电车棚,里边也停得满满当当。小区各处都张贴着物业的提示,呼吁其他小区的居民不要使用该充电车棚。
可其他小区的居民也面临充电难。陈女士说:“附近都是老旧小区,空间着实紧张,有的小区甚至只有一条狭窄通道,没有满足充电桩安装条件的位置。”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充电问题亟待解决。“现在包括学校门口的40个充电桩在内,新风街一共安装了70个充电桩,这才让我们的充电难题有所缓解。”
现状
小区外围纷纷建起充电桩
面对新风街通行受阻的投诉,德胜街道的回应道出了小区居民的无奈。工作人员说,学校周边的新风街小区、新外大街甲8号院、乙8号院等小区空间有限,院内充电桩已应安尽安,仍无法满足居民充电需求。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私拉电线、入户充电的安全隐患随之而来。利用学校门口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建设充电设施,是为了满足充电需求,消除安全隐患。
同样作为老旧小区,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区不仅充电难,停车难也是一大困扰。小区里里外外的路面上都停满了私家车。新源西里社区工作人员坦言,小区门口及部分居民楼下已经加装了几组充电桩,为进一步缓解居民的充电难题,便在小区对面安装了一组充电桩。“小区里应安尽安仍不够用,也挤不出多余空间。”
如果说老旧小区充电桩安在外边是出于无奈,新建小区则是主动选择。
北清橡树湾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小区近两年刚刚建成,由于距离地铁站近3公里,电动自行车成为居民重要的通勤代步工具,目前已经超过400辆。可小区里只有开发商配建的七八十个充电桩。“有人着急充电就拔掉邻居的插头,有人则将电池带上楼。”居民间因争抢充电桩矛盾不断,安全隐患更令大家担忧。
尽管充电需求十分迫切,不少居民却反对在小区内增设充电桩。有居民说,小区公共区域是按照规划建设的,若扩建大量充电桩,必然会占据绿地、休闲场所、通行道路等。“不能因为解决电动车主的充电难题,就影响其他居民的生活。”也有居民担忧,小区老人孩子多,数百辆电动车在小区内随意穿行会带来安全隐患。有居民提出,小区位置较为偏远,周边尚无其他居民楼。在小区外配建充电桩,既能缓解充电难,又能避免损害其他居民的权益,可谓一举两得。
据了解,属地北七家镇及畅悦居社区筹备组已于近日和居民沟通,将在小区周边增建200多个充电插口,充电设施位于行道树之间,尽可能减少对通行的影响。目前项目已进入资金评审阶段,居民盼着小区外的充电桩尽快装上。
争议
充电桩安在小区外合适吗
并非所有居民都认可在小区外安装充电桩。拿作为老旧小区的新源西里来说,小区外的充电桩安装在公园旁边,便引发了部分居民的投诉。
这座公园是距离小区最近的休闲场所,颇受居民欢迎。傍晚时分,公园里聚集着很多奔跑游戏的孩子和遛弯儿休息的老人。居民张先生说,3米宽的人行道原本挺宽敞,如今一侧是树坑、一侧是电动车充电区,通行空间只剩一条窄缝。“仅剩的窄缝还坑坑洼洼的,既得当心不撞到旁边的电动车,还要小心脚下不被绊倒。”
“自从安上充电桩,停在这儿的电动车明显变多了。”居民李女士说,好几次晚上带孩子到公园遛弯儿,电动车几乎把人行道占满了,路上黑,又只能走机动车道,不方便更不安全。“凭啥把通行空间变成充电区域?”
新建小区外的充电桩也“不讨好”。亦庄橡树湾小区内没有充电设施,充电桩建在小区外的人行道上。近日,多位居民反映小区没有实现人车分流,电动车不仅骑进小区,甚至存在进楼充电的现象。多位电动车主则认为,小区不应禁止居民电动车驶入,而是应在合适的位置加装充电桩,因为路边的充电桩既不够用,也不好用。
“距离路边充电桩最远的居民楼,单程走一趟要六七分钟。把电动车停外边,回家拿充电器,去充电,再返回,来来回回太耽误时间。”电动车主王先生说,路边的充电桩数量不够,周末总是找不到插口,空间也因设计不合理而非常拥挤。
记者注意到,路边的充电桩建在仅一米来宽的台阶上,电动车只能横着停放,导致充电区看着挺大,实际没停几辆就满了。台阶下方就是盲道,不少电动车停不进充电区,只能停在盲道上充电。“充电不方便,还占盲道影响通行。”王先生说,“要在路边建设充电桩,就得既考虑电动车主的便利性,也考虑设计的合理性。”
专家观点
内部优先外部补充
综合协商发展互惠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赵小平认为,新建小区的充电矛盾凸显了开发商承担前期配套建设责任的重要性。当前已有部分城市明确要求新建小区在规划阶段预留或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并明确配建比例,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必要环节。“开发商在建设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前规划,统一布局,科学选址,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后期因加装充电桩引发居民矛盾,同时避免将小区内的充电问题留给小区外的公共空间。”
对于老旧小区来说,赵小平建议,在充分征求居民、物业和安装企业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本着“内部优先,外部补充”的原则加装充电桩。对确无条件或安装后仍无法满足需求的小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明确鼓励结合路侧停车及电源条件,研究在小区周边有条件的公共场所试点建设公用充电设施。“这种情况需要细致规划,合理设计,避开人流密集区,优先选择小区周边非主干道且空间相对充裕的区域,避免对其他市民造成影响。同时保障周边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明确的管理维护责任机制。”
对于空间资源紧张的社区,赵小平则建议,可尝试通过“综合协商,发展互惠”的思路破局。“把新建充电桩当作推动社区整体功能升级的契机,与居民综合协商,在增建充电桩的基础上,带动其他相关服务的优化升级,如道路优化改造、加装其他便民设施等。也就是说,不仅让有充电需求的居民获益,而是通过寻找共赢方案,提升更多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