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营造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更加良好环境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9月27日-29日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大会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积极进展,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并通过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的限制,支持特斯拉、雷克萨斯等外商独资企业在华落地经营,支持大众、斯特兰蒂斯、奔驰、丰田、通用等企业与中资企业深化合作。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支持中外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加强标准互认、规则对接,为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熊继军说。
中外合作日趋加强
熊继军在大会上表示,我国建立了中欧、中日等双边合作机制,围绕技术创新标准法规开展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其中,中德合作成为焦点。“自中德首家合资汽车企业成立以来,两国汽车产业交流和合作就在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市场合作、产能合作,逐步发展到技术合作、生态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表示。
从1983年上海大众的成立,到大众集团开启“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从20年前北京奔驰成立,到500万辆整车下线;从宁德时代成为宝马在华动力电池供应商,到宁德时代生产基地落户德国……中德合作不断深化,成为我国在汽车产业开放合作中,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
“德国在精密制造、工艺流程、全球高端品牌运营上有着深厚的积淀,而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化、数字化生态、创新速度上也积累了独特的优势。当‘德国质量’和‘中国速度’并肩前行,就能汇聚成驱动整个行业向前的最强动力。”北汽集团副总经理陈巍表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汽车电动化方面,中国和德国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熊继军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300万辆增至1800万辆。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接近1000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21.3%,比去年同期提高约4个百分点。”熊继军说。
共享创新成果
熊继军表示,要注意到当前汽车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产品的低温适应性、质量安全性还有待提升;一些地区充换电网络建设滞后,产业的非理性竞争问题突出;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作为多种先进技术集中应用载体的新能源汽车,跨界协同更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更加需要我们开放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共享创新成果;更加需要我们坚定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共同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更加需要我们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促进资源要素畅通和高效地运行。”熊继军说。
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期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发起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正式成立,将以推动汽车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团结全球汽车产业相关方,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治理和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
熊继军表示,工信部将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支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研究编制新时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部署重点任务,持续引领产业发展。
将进一步支持技术攻关,深入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生态构建,加快车用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新体系电池等技术的突破,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将进一步扩大市场消费,实施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等优惠措施,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组合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汽车的准入管理制度;探索开展动力电池碳足迹的管理;多措并举规范产业的竞争秩序,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万钢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要以能源转型、数智变革、低碳发展为契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汽车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