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国发展的“长期答卷”
在世界经济史上,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实现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繁荣、推动科教发展的案例并不少见。但是,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持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并将其与治理实践深度绑定,从而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能取得如今的良好发展局面,五年规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生动诠释着中国制度与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五年规划形成了“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制度路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计划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呼之欲出。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那么五年规划便是系统的中枢调控机制。这种系统性思维,体现在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协同中,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合力。
生态环境部门与水利部门携手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工信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协同推进绿色制造,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同向发力……打破条块分割、打通政策壁垒,这是五年规划在跨部门协同中的具象化实践;东部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体现了五年规划在区域协调中的战略落地。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统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全面和重点、经济和社会、战略和战术,通盘筹谋、饱含全局观念的五年规划,成为我们在复杂内外环境中稳步前行、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保障。
“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特质。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到“十三五”决胜脱贫攻坚,再到“十四五”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国用14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奋斗,将现代化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早在1954年,中共中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时,毛泽东提出,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国家当时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此时,毛泽东以恳切的语气说:“将来建成时,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多年以后,兴建三峡工程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十一五”规划提出,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这种“一个接着一个”“一棒接着一棒”的政治哲学,彰显党和人民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精神韧性。
1986年,一场名为“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的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征集对《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见建议,引发厦门全市大讨论。当时,地方政府为一座城市制定15年的发展战略,尚属首次。通过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这一战略蓝图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厦门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多年以后,当人们重新打开这份近40年前的发展战略,发现“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型材料”等表述,在惊叹其前瞻性的同时,不由感慨“一份战略贯长远”的深切用意。
2025年年初,随着中国科技与文化的创新成果火爆全球,“长期主义”一词随即受到热议。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五年规划着眼长远、布局未来的战略支撑,这也正是中国制度所蕴含的“长期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的发展目标在坚持整体方向的同时,又不断灵活地进行阶段性调整,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战略规划并非一成不变。从2006年的“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若用树木与森林作比喻,“计划”是规定每棵树的高低与粗细,而“规划”则是统筹安排整片森林,要在整体规范内,让每棵树都获得自由生长空间。
同时,五年规划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约束性两类。其中,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运用各种政策予以推动;而约束性指标体现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政府负有确保实现的责任。
五年规划从过去相对刻板的指令性“计划”,演变为更具弹性的战略性“规划”。对此,中外学者纷纷评价,在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这种长期规划既能提供明确方向,又兼具适应变化的灵活性,让资源配置更高效、发展路径更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3个大台阶;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前10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缩小至2024年的2.34;服务贸易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统计数据充分证明,通过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蓄势待发,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基础不断夯实。期待“十五五”规划以更精准的布局回应发展所需,以更务实的举措解决民生关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清晰可行的奋进蓝图,让每一步前行都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