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为让保险真正成为电动自行车“安全屏障” 专家支招:细化投保流程规范严查违规行为

为让保险真正成为电动自行车“安全屏障” 专家支招:细化投保流程规范严查违规行为

  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7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8亿辆左右。

  然而,庞大的保有量背后,安全风险与保障缺口正日渐凸显。《中国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达5.85%;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从2014年的2719万元攀升至2022年的7695万元。

  一边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安全保障需求,一边是电动自行车保险投保率偏低的现实。《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多地车主对电动自行车保险“闻所未闻”,即便投保,也常遭遇强制搭售、理赔缩水、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如何填补保障漏洞,让保险真正成为电动自行车的“安全屏障”?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解决电动自行车保险乱象,首先要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则。”《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金融法学研究中心主任陈燕红指出,当前电动自行车保险投保率低、纠纷多,与“非强制投保”的属性及流程不规范密切相关。

  她建议,明确生产企业、销售门店及车主的投保义务,提升风险分散能力,这样既能减少事故后的赔偿纠纷,也能提升整体保障覆盖面。

  针对线上投保中“先付费后看条款”“免责内容不提示”等突出问题,陈燕红提出,需修订保险法相关条款,细化线上投保流程规范。具体而言,保险公司需在支付页面显著位置展示免责条款,并设置合理强制阅读时长,确保消费者充分知悉合同内容。

  “行业乱象的整治,离不开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陈燕红认为,银保监会应将电动自行车保险纳入重点监管领域,定期开展合规检查,重点查处免责条款告知不充分、线上投保流程违规等问题,对违法企业依法处以罚款、暂停相关业务等处罚。

  针对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陈燕红建议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通过行业调解组织或小额诉讼程序,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在陈燕红看来,保险机构不能只靠“打擦边球”吸引客户,更要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保险公司应开发差异化产品,针对不同使用场景设计个性化保险方案,并通过降低保费、提高赔付率提升产品吸引力。

  此外,还需加强消费者有关保险内容的教育。可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保险知识,引导公众理性认识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例如,北京市丰台区消防部门结合电动自行车火灾案例,向公众宣传火灾险的保障范围和投保方式。

  “销售环节是电动自行车保险乱象的重灾区,必须重点整治。”陈燕红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的监管,明确禁止以“不买保险不给上牌”“不买保险不送配件”等方式强制搭售保险,对违反规定的商家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罚款。推行“保险销售资质认证”制度,要求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并在销售过程中书面说明保险条款核心内容,确保消费者充分行使自主选择权。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赵雅丽从消费者角度提醒,车主在购买电动自行车保险时,需重点关注三类核心内容:一是免责条款,确认是否包含“改装车不赔”“超标车不赔”等约定;二是赔偿处理,明确盗抢事故的免赔比例、交通事故的赔付限额、定损流程等;三是保单查询方式,确保投保后能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保单信息。车主也需仔细阅读保险合同,留存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