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不能异化为营销工具
知名医师在社交媒体分享工作日常,专科医生把工作花絮拍成微短剧,医护人员在网络上做医疗科普……这些信息契合百姓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然而,一些缺乏医学背景的网络博主利用公众的健康焦虑,把医疗科普异化为营销带货的工具。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不仅背离了医疗科普初衷,更有损公共健康事业的严肃性,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什么人能做医疗科普?医学知识体系复杂严谨,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营养保健领域,都有一定专业门槛。科普内容必须建立在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这就要求科普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的能力。医疗从业人员具备为公众提供权威可靠健康指导的专业基础。尽管有观点认为,医务人员从事科普是“不务正业”,但专业力量的缺席,反而为非专业甚至伪科学内容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上海、甘肃等地出台相关文件,在绩效考核和职务职称晋升中体现科普工作的价值,激励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谁更需要医疗科普?虽然医疗科普的目标受众广泛,但对某些群体来说,它不仅是信息,更是“刚需”。例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病高发,渴望了解疾病预防、合理用药以及日常保健等知识,对医疗科普的需求尤为强烈。慢性病患者则需要长期管理疾病,渴望掌握治疗方案以及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这些信息需求最迫切的群体,往往也是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面对精心包装的“科普”内容,他们难以区分其中的科学成分与商业意图,容易将博主推荐的产品视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误导不仅可能导致经济损失,更可能延误规范治疗,带来不可控的健康风险。因此,针对弱势群体的科普传播,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性、易懂性和非商业性。
商业化科普往往更擅长制造噱头、渲染情绪,内容更易吸引眼球、引发互动,而严谨、客观、有时略显枯燥的科学普及,在传播效果上可能不如前者。部分人可能更倾向于相信那些“贴心”的博主,认为其提供了“主流医学不愿告诉你”的解决方案。这种认知偏差一旦形成,不仅影响个体及时就医和遵医嘱治疗,长期来看,还会影响医患信任的基础,干扰正常医疗秩序。
医疗科普的真正价值在于传播知识,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寻求合适的健康解决方案。科普不应成为商业利益的附属品,科学至上和公益优先才能让医疗科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公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