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起舞”尽情演绎 A股银行板块市值年内涨超2万亿元
7月3日,A股近半银行股飘红,多只银行股股价近期创下上市以来新高。申万银行板块指数年内涨幅超17%,板块规模达到14.73万亿元,将“大象起舞”尽情演绎。
什么力量撬动银行股?“大象起舞”对“大象”自身带来何种影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股红利价值持续凸显,板块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银行估值修复,有助于银行打破资本补充困局,提升经营稳定性,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估值修复市值涨超2万亿元
今年以来,银行股表现强劲,迎来了显著估值修复。
截至7月3日,申万银行板块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7.26%,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名前列。申万银行板块总市值达14.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7万亿元。
42家A股上市银行中,近半上半年股价录得上涨。近期,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股价再度创下上市以来新高。
从个股涨幅看,截至7月3日收盘,浦发银行以37.8%的涨幅拔得头筹,青岛银行累计上涨34.83%位居第二,兴业银行以31.48%涨幅紧随其后,加上江苏银行、浙商银行、重庆银行、厦门银行、渝农商行,今年股价涨幅超过25%的银行股已增至8家。
银行股从投资者眼中的“避风港”变成了“香饽饽”。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板块表现强劲的原因有:银行业稳健经营;股息回报性价比高且派息稳定;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大银行股配置比例;被动基金扩容与主动基金调仓,形成多维度资金注入等。
多路资金竞相涌入银行板块。根据上市银行定期报告,在其前十大股东名单中,不乏养老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等机构。这些长线资金的持续买入,推动了银行股价格震荡上行。
长期以来,银行股普遍存在估值偏低的问题,股价常常跌破每股净资产。年内银行股涨幅明显,但截至7月3日,42家上市银行中仅招商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的市净率高于1。
“银行股整体仍处于破净状态,股价波动相对较小,对部分长线投资者具有吸引力。险资等长期资金往往更注重稳定性和分红收益率,银行股的防御性特征符合其投资偏好。”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说。
增持频现银行股后市可期
股价表现“喜人”的同时,多家上市银行还推出了估值提升计划。
苏州银行6月30日晚公告表示,今年1月14日到6月27日,第一大股东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发集团”)因集中竞价增持、可转债转股等原因,与其一致行动人东吴证券的合计持股比例由14%增至15%。该行还公告,国发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7月1日起的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合计不少于4亿元。
今年6月,青岛银行披露信息显示,青岛国信集团出于对青岛银行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拟通过其子公司增持该行股份,增持后青岛国信集团合计持股数量占其股份总额的比例预计不超过19.99%。
“发达地区的区域行,对于地方国资而言是优质投资标的。”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地方国资大股东频现增持,既彰显了对优质区域行价值的深度认可,与对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也为银行估值修复注入“强心剂”。
开源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刘呈祥认为,外围不确定环境下,国有行等红利资产受支撑;经济复苏中,客群基础好、财富业务突出的股份行及具区位优势的城商行值得关注。“这些银行凭借稳健经营和业务优势,有望在行业发展中持续受益,展现长期投资价值。”
行情向好打开资本补充通道
估值修复,为上市银行“破局”资本补充难题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受估值偏低困扰,银行转债难以强赎转股,令众多上市银行在资本补充之路上步履维艰。
现在棘手问题正得以化解——今年以来,银行股股价持续走高,推动了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顺利转股。其中,苏行转债、成银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可转债触发强赎“功成身退”,加上此前到期退出的中信转债,年内已有5只可转债逐步退出市场。
据记者梳理,目前市场上存续的银行转债仅剩下8只。据中信证券统计,随着银行股股价不断上涨,不少银行转债即将触发强赎,今年可能约有1000亿元的银行转债完成转股。转股后,这些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将得到有力补充。
部分银行可转债将到期或接近提前赎回线。例如,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今年10月27日到期,7月3日收盘价14.18元已明显高于转股价12.92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当银行股价上涨满足赎回条件时,可转债转股价值显著高于债券面值,发行人通过强赎能促使投资者转股。“银行股的持续走强是触发强赎的核心前提,本质是股价上涨推动转股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