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三大动力齐推 机器人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三大动力齐推 机器人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又一家机器人企业拟赴港IPO。

  近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若成功上市,优艾智合有望成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是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率先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主要提供高泛化智能模型以及具备感知、移动、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

  回溯来看,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呈现“扎堆”赴港IPO的热潮,既有镁伽科技、凯乐士、斯坦德、卧安机器人、乐动机器人、仙工智能等新兴企业赴港递表,也有双林股份、兆威机电、埃斯顿、石头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布局“A H”双平台战略。

  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称,港交所为特专科技公司(包括具身智能企业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大幅降低尚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门槛,契合具身智能领域“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具身智能企业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应用推广的关键阶段,具备长期增长潜力,预计融资热度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机器人”赴港IPO热情高涨

  在抢滩港股上市的一众机器人企业中,优艾智合侧重于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招股书显示,优艾智合主要为半导体、能源化工、电子、新能源等行业提供“一脑多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高泛化工业具身智能模型以及具备感知、移动、操作能力的多形态机器人。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优艾智合是全球第一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同时在中国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中位居第一。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优艾智合分别实现收入7789.6万元、1.08亿元、2.55亿元及1.27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2.35亿元、2.6亿元、2亿元及1.4亿元。

  与商业应用还处于探索中的人形机器人相比,工业具身智能行业具备更清晰的盈利路径。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此前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称,具备感知、决策与物理交互能力的工业具身智能,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盈利障碍,核心问题在于商业化时机的把握。优艾智合深耕半导体自动化物流和能源巡检运维两大战略领域,通过聚焦头部客户需求、建立了持续复购机制。

  总体来看,多家正处于港股IPO进程中的企业,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例如,卧安机器人定位为AI具身家庭机器人系统提供商,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亏损分别为8698.3万元、1637.6万元和307.4万元;乐动机器人定位为以感知智能为基础的全栈式智能机器人公司,同期亏损分别为7313.2万元、6849.1万元和5648.3万元。

  对比而言,拟推进“A H”布局的A股公司多处于盈利状态。原因在于,这批公司已有成熟业务,具身智能为其新切入的探索方向。例如,双林股份主要从事汽车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由于核心产品座椅驱动器与滚柱丝杠在技术同源性以及在生产工艺上的相通性,公司开拓了人形机器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并于今年3月发布国产首款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再看兆威机电,公司为一体化微型传动与驱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后推出了自研的灵巧手。其赴港IPO募资的用途之一,便是用于对灵巧手等自有品牌平台化产品的开发,覆盖从微米级精度的手术机器人到需要快速负载调节的物流机器人等多样化应用。

  三大动因助推融资热潮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共有三大动因推动本轮机器人产业的赴港IPO热潮:

  其一,“具身智能”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台的支持政策可以看出,具身智能产业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人工智能最有潜力的应用场景将是人形机器人,这是一个“星辰大海”般的赛道。他预计,明年将有大批量的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环境应用。虽然届时其经济性价比可能尚未完全超越人力,但无论是本体厂商还是应用方,都有强大动力去大规模部署,目的是在真实场景中采集数据,不断迭代模型、硬件和算法,加速技术飞跃。

  其二,港交所为未盈利企业提供IPO绿色通道,契合具身智能产业的需求。

  何兆烽介绍,具身智能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和可持续性。尽管技术已在实验室或小范围内取得突破,但如何将这些技术高效、低成本地应用于实际场景并实现盈利,仍是关键问题。而港交所为特专科技公司开辟了上市绿色通道,大幅降低尚未盈利企业的上市门槛,如允许研发投入占比高、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上市,正好契合具身智能领域“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

  其三,已上市机器人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为产业链和背后的创投机构提供了更多信心。越疆科技、优必选等头部企业目前均处于亏损状态,但年内股价表现不俗,折射出市场对具身智能行业技术突破和未来商业化前景的乐观预期。

  展望后市,机器人行业的融资热潮仍将持续。据记者了解,北京、上海均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推进赴港IPO事宜,预计将于近期启动程序。

  此外,傅利叶与乐聚机器人等知名人形机器人企业相继完成股改,亦激发了市场的想象空间。

  何兆烽认为,融资热潮能否持续,取决于企业能否持续输出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和商业化路径的清晰性。目前具身智能企业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应用推广的关键阶段,具备长期增长潜力,预计行业的融资热度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