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染发产品缘何成了化妆品“黑榜”重灾区

染发产品缘何成了化妆品“黑榜”重灾区

  随着“颜值经济”与“银发经济”的崛起,染发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但是,在野蛮生长和低价内卷下,染发产品成为质量“黑榜”的常客。近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化妆品监督抽检质量通告显示,15批次不合规的化妆品中,染发膏占了4批次。拉长时间线来看,统计显示,国家药监局2024年通报的535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染发类产品达114批次,占比达21.3%。

  成分比对不符成突出问题

  近年来,染发市场火爆发展,与此同时,各种乱象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消费者的权益。其中,货不对板、违规添加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上海市药监局发布的通告显示,本次抽检中,4批次染发膏产品全部存在成分比对不合格的问题。例如,标示为广州高优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蓝朵纷彩染发膏(闷青色”未检出产品标签标示的染发剂:4-氨基-2-羟基甲苯、1-萘酚。标称浙江艾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丝华诺染发霜A3.0”则检出产品标签未标示的染发剂:对氨基苯酚。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标示为广东卡迪娜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卡迪娜染发膏(金黄色”和广东优亿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魔歌染发膏(灰色”上,这2款产品分别检出了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对于该抽检结果,2家生产企业提出了样品真实性异议。

  此次抽检中染发膏货不对板的问题与全国抽检结果高度一致。国家药监局2024年11月通报的5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共有16批次为染发产品。其中,2批次标称生产企业为广东优亿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的“魔歌染发膏”、2批次标称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鑫龙染发膏”、2批次标称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浩鑫染发膏”,以及BONYHAiR染发霜、彩蕴焗油染发膏、荻薇染发膏、七味堂芳香型染发膏等均因“成分比对”项目不合格登上“黑榜”。

  产品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由于操作门槛不断降低,居家染发已经日常化、便利化。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看到,染发类产品琳琅满目,一片热闹景象,不少染发膏显示“已售100万 ”。其中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量产品宣称“纯植物染发”“天然无刺激”,有的产品甚至没有任何致敏提醒,仅标注“草本精华”等模糊表述。

  消费者对“天然”概念的误读加剧了健康风险。北京消费者李先生为遮盖白发,长期使用宣称“无化学添加”的染发膏,直至体检时发现汞含量超标才停止使用。“包装上全是植物图案,没想到还是含有重金属。”李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表示。

  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丁妈”告诉记者,那些宣称“上色快”“固色久”同时又称“纯植物染发”“0添加”的产品,大都涉嫌虚假宣传,其核心成分仍然是对苯二胺、间苯二酚等化学染料,所谓“天然成分”占比不足5%,却通过标签设计让消费者产生安全错觉。

  染发产品的质量问题绝非效果不佳那么简单。黑猫投诉数据显示,有关染发产品的投诉超千条,其中30%涉及过敏反应,症状从轻度红斑到重度糜烂不等。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柯锦城对记者表示,染发导致的皮肤问题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劣质染发剂中超标的苯胺类化合物可能会损伤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铅、汞等重金属,经头皮吸收后会在体内蓄积,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另外,染发剂中的氧化剂和碱性成分会破坏头发的二硫键,导致头发干枯脆断。

  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北京工商大学原化妆品专业资深教授闫世翔对记者表示,企业追求染发效果和更短的染发时间,是染发产品成为质量不合格重灾区的主要原因。这些产品要么未检出标签宣称的染发剂成分,要么检出了标签未标示的化学物质。这种差异并非生产误差,而是企业刻意为之。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用廉价原料替代注册配方中的合规成分。有的企业为追求快速上色、持久固色的效果,在配方中额外添加未备案成分。

  面对染发产品乱象丛生、质量问题频发的现状,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对记者表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标准—监管—消费”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在标准完善方面,应加快落实染发产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对植物成分含量、标签标识作出刚性规定,杜绝模糊宣传。监管层面需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数据对接,实现产品备案、销售、投诉全流程可追溯。对多次上黑榜的企业实施从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据记者了解,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加大对染发市场的监管力度。天眼查天眼风险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万多家染发产品相关企业,今年以来约有360家企业被行政处罚,处罚事由主要有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产品、违法经营禁用染发剂产品、经营未经注册的化妆品等。

  2024年,广州红鑫龙、浩鑫等企业因生产不合格染发膏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相关负责人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建立了染发产品“红黑榜”制度,将抽检结果与企业信用挂钩,有效倒逼企业规范生产。

  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还发布了《染发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等系列文件,对染发化妆品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及标签宣称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不得使用引人误解的宣称,例如“植物染发”“一洗黑”等,并强调必须清晰标注安全警示用语。

  对消费者而言,科学认知同样重要。柯锦城建议,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带“特妆字”备案号的产品,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48小时皮肤过敏测试,两次染发间隔不少于3个月,每年染发不超过3次。染发时可在发际线涂抹凡士林形成物理隔离,减少成分接触风险。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