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 北京的科创答卷: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

北京的科创答卷: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

  2024年北京AI相关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153.3亿元、持续领跑全国……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委、市人才局、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联合亮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科创发展成绩单——一组组硬核数据和一项项突破性成果,清晰勾勒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科创发展的全景图。

  突破核心领域锻造科创硬实力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在发布会上明确,“十四五”期间北京凭借“五个全球前列”与“五个创新领先”已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高地:科研实力方面,连续八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高被引科学家达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R&D经费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比重约16%,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创新产出方面,2024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153.3亿元、持续领跑全国,中关村示范区综合排名蝉联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标志着北京已稳步跻身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更从核心技术突破、创新根基筑牢、生态环境优化三个维度,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交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北京答卷”。

  张继红表示,“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有了优质的科创土壤,千行百业的技术活力正不断涌现。

  核心领域技术攻坚与产业跃迁是北京科创答卷的亮点,人工智能领域尤为突出,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张继红向北京商报等媒体介绍称,北京正持续建设4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力求构建多元技术路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推动AI向物理世界延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深势科技打造全球首个覆盖科研全流程的AI科研平台“玻尔空间站”;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超级产业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技术突破上,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光芯片的涌现将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提升10倍,国内首个可重构架构晶圆级芯片、全球首款降低推理能耗的类脑脉冲大模型亦在京涌现,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的开源模型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2024年北京AI相关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数量亦领跑全国,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此外,在商业航天领域,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入轨,全球首颗卷式全柔性太阳翼卫星发射,全产业链已经形成;医药健康领域同样硕果累累——国内首个干细胞疗法产品获批,实现干细胞药物“零的突破”,侵入式脑机系统“北脑二号”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对二维运动目标脑控。

  产业集群能级亦在同步提升,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增长53.1%,科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显著。

  “三驾马车”协同筑牢科创根基

  人才、教育、企业“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为北京科创产业筑牢了基础底座。

  人才支撑方面,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光毅向与会媒体介绍称,北京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现已超过800万人,人才密度超过70%,拥有全国近二分之一两院院士,重点产业领域集聚人才547万,占人才总量比例高达68.1%。同时,北京正持续探索建立信任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机制、创新价值导向的评价机制,旨在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前述人才团队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超57%。

  同时,通过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中欧人才论坛等平台,北京市也在推动人才在国内外“双向流动”。

  教育,是为科创提供“活水”的源泉。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表示,依托92所高校、34所“双一流”高校和185个一流学科,北京已构建起“教育育人才、人才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在学科布局上,近三年北京聚焦战略需求,新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急需紧缺专业220个,同步布局99个高精尖学科;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新增的203个硕、博士点里,超半数直接服务于高精尖产业,实现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人才培养方面,北京以“超常规”模式推进创新育人:不仅建成中关村学院,联动全国31所高校协同培育人工智能顶尖人才。

  科研转化方面,北京高校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作用,牵头建设了130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斩获60项国家科技奖;技术转让合同总金额达83.06亿元,1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更累计孵化企业3178家,让科研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始终扮演着主力军角色。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北京大中型企业现已建成147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高精尖产业领域全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成功达成“双破万一过千”目标——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超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000家,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小巨人”第一城。

  2021—2023年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从211.9亿元增加至303.6亿元,研发实力持续攀升;同时布局建设了包括医疗机器人、工业母机、工业芯片等领域在内的10家中试验证平台,为科创成果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打通“创新—中试—量产”的关键链路。

  为科创生态注入新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国际合作的拓展,让北京科创生态持续焕发活力。

  在改革层面,北京市的多项举措都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推进;颁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将科创中心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中关村24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更向全国推广,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科创金融领域同样亮点突出——北京市政府设立了8只总规模千亿级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人民银行等9部委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还专门设立50亿元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国际合作领域,北京的“科创朋友圈”也在持续扩大:北京设立了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目前已入驻13家国际科技组织;累计认定服务279家外资研发中心,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助力外资机构在京深耕发展。

  展望“十五五”,北京将锚定“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的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力争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创动能。